日本人的人种来源问题,既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也是一个久谈不衰的话题。近年来,有关文化身份与认同的话题持续发酵,尤其是在亚洲地区。8月24日,《日本经济新闻》亚洲总局编辑委员村山宏一篇题为《日本人是中国人?》的文章,探讨了日本人的文化身份以及日本文化如何融合了多种元素,并形成其特有的“杂种”特性,他坦诚地表示:“从亚洲各地到来的人们在日本形成了混血。因此,日本保留了亚洲各地的各种风俗和语言。虽然听起来不文雅,但日本人确实属于‘杂种’。就算没有得到科学证明,日本人也早已注意到自己的‘杂种性’。日本人非但不以‘杂种’为耻,反而一直以此为傲。20世纪后半期有代表性的日本知识分子加藤周一就将日本文化称为‘杂种文化’。”其最后的结论是:“日本人并非中国人的直接子孙,而是‘杂种’”。
看到这里,笔者首先想指出,对于“杂种”一词,中日两国民众的理解是有着微妙的差别的。对此,日本民众更倾向于在成分分析时使用,而中国民众已经将其作为嘲弄、甚至辱骂对方的词语之一。正因为这样,我们看到日本学者型媒体人自称日本人是“杂种”时不免会产生一种快意。
回归学理,应该看到,日本文化的这种多元性和混合性是其独特性的重要体现。从古老的绳文时代开始,日本就不断吸收并融合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元素。这种融合过程在日本的历史长河中持续进行,不断地为日本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与此同时,日本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使其既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又能与世界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与对话。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并非简单的模仿或照搬,而是一种积极的、有选择性的吸收与创新。这种开放的文化心态不仅促进了日本文化的繁荣,也为日本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正如村山宏在文章中所指出的,拒绝不同的文化只会限制文化的同一性,减少新创造的可能性。而只有积极拥抱多元文化,才能在各种文化交流与碰撞中找到新的灵感和突破点。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日本文化的“杂种”特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否认日本文化的本土根基和独特性。相反,这恰恰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在塑造一个民族文化身份时的重要性。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们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将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无穷的可能性和潜力。
在笔者看来,日本文化的多元性与混合性是其独特魅力的源泉之一。面对不同文化的影响和交流,日本展现出了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不断吸收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特性不仅丰富了日本的文化内涵,也为其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同时,这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启示: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正是这种“杂种”的特性,使得人类文明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