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去过日本,却想起了京都!
想起京都,是因为她是一个古都,更确切地说是因为川端康成笔下的《古都》!想起那座古都,就想起了这本《古都》。翻看这本《古都》,就恍如走进了那座古都。
那是白露过后的一个周日。
我送女儿去区少儿合唱团排练,车遇红灯停在人民路与回澜路交叉的十字路口,这时,我的眼睛可以腾出精力扫描这个熟悉的路口。人民路两侧的银杏树果实累累,银杏果已经泛黄带红,一些银杏叶也已青中见黄。一阵风过,片片杏叶飘零,似柔波里荡漾的小舟,似美人失手坠落的团扇。而回澜路两侧是伟岸的樟树,经历绵绵秋雨的浸淫,树干树叶都油油的葱茏欲滴,一些绿色的苔藓已爬在黝黑斑驳的树皮上。唰唰地一阵雨后,打落了不少绿色的樟仔,她们在地面蹦哒几下不再动弹,等着滚动的车轮将她们碾碎为浆,我甚至已听到了她们唧唧的轻叹!
这个类似的场景,我一定在哪个地方看到过的。是的,那是在《古都》,只不过川端康成写的地方是京都,是清泷川,是成行的杉树林。然而,这样的意境是一样的,也许心境也是一样的,虽笛鸣而心静,虽雁啸而谷幽,恰似世务经纶者望峰息心、窥谷忘返。
车转过弯,女儿的目的地到了。她的时间总是卡得很紧,但她没有因为快要迟到而心急火燎,她的动作总是显得很从容,她下车而去,一如往常,不紧不慢。
我的视线从女儿远去的背影中收了回来,落在了车座上,落在车座上的那本《古都》上。这书已买了多年,这书已翻过几遍,书页已经发黄,这倒更加符合川端康成那纤细悲凉的凄美笔触了。书的封面设计实在不敢恭维。如果画上满天的樱花,加上满地的杉树林,还有林中涧边幽远的小径,小径的尽头两个和服少女并肩而行,你可以想象那是小说的主人公千重子和苗子,或是碎步急趋,亦可款款缓行,那该是多么地相配啊!
感谢川端康成用清淡、细腻的笔触,将我们引入一条幽径,那儿有的是:淡泊的欲求、宁静的享受、幸福的生活。他自己开始也正是怀着这种心情吧,于是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他居然会因《古都》获得了一九六八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我忽然有点恍忽,刚才下车而去的女儿就是千重子吗?好在千重子是穿和服的,千重子是不会穿我女儿那样英伦风格的校服的。
古都的好,好在她既揉进了西方现代的元素,又严谨地保留了日本古典的风雅。我曾经带女儿去过有故宫的北京,曾经在夜色降临华灯溢彩的西安城墙上骑行,也曾在杭城南宋河坊街徜徉,那儿有的是古城,那儿有的是厚实的古老的城砖,那儿有的是做作的用于表演的古装情景剧,却没有鲜活的大众的寻常的汉服唐装的古风。而这一切,在《古都》的京都里,在日本的古都里,一切是那样的平常。
《古都》的好,好在她细腻的景色描写,一棵树、一株紫花地丁、一盏石灯笼,你都只会认定那写的是古都的树、古都的花、古都的灯,而不会是别处的景致。川端康成用自然美来衬托人的哀伤与寂寞,在醉人的鸟语花香中,总能让人感觉到伴随着一线淡淡的哀怨和愁思。而古都透露出的这种哀怨和愁思,却又不是使人颓废和消极,只会让人宁静、让心平静。即使此刻,车窗外飘进女儿她们少儿合唱团天籁般的和声,我却依然可以沉浸在那古都的世界里。
车载电台开始播报整点新闻了。东海和南海的一些新闻背后,总会有一个魅影。这个影子,让人爱恨交加,曾经是我们开化了她们的文明,曾经的她们对我们前恭后倨。然而,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大和民族超强的凝聚力、传承力和创造力,这一切,你也能在仔细阅读《古都》中深有体会。如果爱她为友,请了解她;如果恨她为敌,更要了解她。小说写的是日本战后一个普通百姓的故事,却从中可以看到日本励精图治的精神,从苗子洗刷杉木的劳作、从秀男精心绣绘腰带的细心……
鲁迅先生说过: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我在古都里看到了日本的凄美、恬静、图强,以及若干年后中国的影子!
我没有去过日本,却想起了京都,在这个落英缤纷的时节里!
我没有去过京都,却拥有一本《古都》,这是一本能让心浮气燥的人静谧平和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