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日本华人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窗口
【日本文史漫笔251】有吉佐和子是当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抹亮色
作者:蒋丰  来源:日本华侨报  发布时间:10/16/2024 10:21:26 AM
 

在历史的长河中轻轻拨弄时光的涟漪,1972年,这个年份对于中日两国而言,不仅是邦交正常化的里程碑,更是两国关系史上一抹温暖的亮色。然而,世人常以“中日建交”简称之,却不知这简称背后藏着历史的精微与严谨,误传之辞,虽说屡见不鲜,却也无需为此争执不休,毕竟,岁月悠悠,真相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被有心之人轻轻拾起。

近日,我翻阅原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王新生教授主编的《日本通史》第六卷《战后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23年5月第一版),书页间,一段被时光尘封的往事悄然浮现——同样是在1972年,日本文坛一颗璀璨的星辰——女作家有吉佐和子,以其深情而细腻的笔触,绘就了一幅关于老年痴呆症患者及其家庭困境的画卷,《恍惚的人》应运而生,新潮社出版后,迅速成为当年的畅销书,销量突破194万册,次年,更是被搬上银幕。老龄化这一社会问题,因此成为了日本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新潮社因此书而大获成功,1974年,用这份沉甸甸的收获,筑起了该社别馆“恍惚大楼”,作为出版社的新里程碑。有吉佐和子,这位“社会派小说家”,为这部作品倾注了十年的心血,真可谓“十年磨剑,一朝锋芒”。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有吉佐和子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早在1961年,她便踏上了访华的旅程,与中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此后,中国的邀请如约而至,频繁而热烈。1965年,为了深入了解天主教,她在中国居住了半年,唐家璇,这位日后的国务委员,曾是她的随行翻译,在她的笔下,唐家璇被亲切地唤作“唐少年”。她对藪内流茶道情有独钟,更获赠“青庵”茶名,对和服的奢华也是偏爱有加。当她身着牡丹图案的和服,站在周恩来总理面前时,那份遗憾与自豪交织的情感,化作了一句:“非常遗憾,今天我和服上的牡丹不是中国国花的牡丹。”周恩来总理则以他那爽朗的笑声回应:“你就是一朵牡丹花。”1978年,她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深入采访人民公社,那时的她,或许未曾预料到,这一制度正悄然走向历史的尾声。

至于有吉佐和子为什么与中国之间有那份难以言喻的亲密,虽未见详细的研究资料,但我觉得从她儿时那份任性的坚持中,或许能寻得一丝线索——她常常旷学,独自沉浸于书海,而中国古典《孝经》便是她“随意”翻阅中的挚爱。日本文学评论家曾言,此书为她奠定了深厚的汉籍素养,也为她日后的中日文化交流埋下了伏笔。

中国文坛的两位巨匠,冰心与老舍,也曾对她赞誉有加。冰心以“玉润珠光,热血柔肠”这样的诗句形容她的文采与情怀;老舍则在访问日本时,为她题下了“有吉女文豪,神清笔墨骄。惊心发硬语,放眼看明朝”的诗句。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曾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对有吉佐和子更是推崇备至,称她为“日中文化交流的领头人”,自己则甘愿跟随其后。不久前国内有媒体问我当下日本作家中谁与中国仍有密切交往时,我不禁黯然,只能回答:“如今,日本作家中已无有吉佐和子了。”

1984年,有吉佐和子如流星般陨落,年仅53岁,留给世界无尽的遗憾。而在日本和歌山市,现有一座“市立有吉佐和子纪念馆”静静地伫立,诉说着她的故事,我虽数次心向神往,却至今未能成行。我还是相信,有吉佐和子的离去,不仅是日本文坛的损失,更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段难以复刻的佳话,会永远镌刻在历史长廊之中的。(2024年10月16日写于东京乐丰斋)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