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我看来,最具人气的二战题材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都不如日本老兵横井庄一的一辈子来得更具“戏剧性”。位于名古屋中川区的横井庄一纪念馆作为十分特殊的存在,时过境迁,它像一位老者一般平静地诉说那段不堪的历史。但剥开作为参加侵略战争的士兵身份,他原本又可以只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晚年的他可以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头。
生于爱知县的横井庄一和战时的不少日本年轻人一样,应召入伍,命运随之改变。战争的罪恶不分人,生命在战场流逝如草芥一般,战火所到之地除了痛苦还是痛苦。战败,在横井庄一的生命轨迹里注入命运般的安排,而他又和其他横尸战场的人不一样。或许,“残存”,恰是他特殊人生的开始。对于本人而言,自然也有“苟活”的成分在吧。
横井庄一先后两次被送到“中国战线”,后来进入关岛步兵第38连。众所周知,关岛一战,此地的日军覆灭,虽然其所属的中队在这一年解散,而包括他在内,战死的消息也被传到日本国内,但横井庄一没有“一了百了”,转而在丛林中过起了“野人”生活。其实,根据其日后写下的《明日之路》记载,更准确点说,他应该成了一个“野战军”。除了生存之外,并不知晓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的战事变化,即便听到关岛上播放的督促残留日军投降的广播,他“并不相信战败,坚信哪怕再等上个10年,日军能够重整旗鼓,还会再杀回关岛”。在自己挖掘的壕沟等工事中,彼时的横井庄一继续着属于自己的战时状态。
1946年,包括横井庄一在内一起残存的5名日兵中,2人投降,1964年,又有2人“力尽而终”,便只剩下横井庄一自己。带着军国式的意念,横井庄一活了下来。直到1972年,横井庄一已经57岁,在林中被当地的居民发现,几经周折后于次月回到日本。相信回国后的横井庄一心情是极为复杂的。
第一,作为接受了军国主义教育的人,他持有着不能生还回国的意念。在经羽田机场入境时,他对到机场“迎接”的时任厚生大臣齐藤邦吉说道,“想到或许会有些用处,带着羞耻我回来了”。可见,选择“生”,对于军国主义思想附体的老兵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的分裂。
第二,回国后的横井庄一带着旧的不堪回忆,恰好和高速发展期的日本撞了个满怀,使其难以言表内心的时代闭塞感。甚至,看到他无所依靠的样子,除了各大媒体将其作为头号新闻人物外,热心的民众还发起了捐款。被这些言行所包裹之中,他把自己形容为“宠物”,可见其中的别扭和尴尬。
作为一个研究历史的媒体人,我也曾多次谈到,无法理解日本面对有过参战经历的人所持的奇怪心态,正如同“终战”而不是“战败”这样的概念解读。作为一个个体,日本社会给予了必要的关注和人文关心,而如何被时代所评价,则取决于社会采取什么样的导向和定位。
有趣的是,横井庄一经历了无数聚光灯后,竟对脱离已久的现实生活没有什么不适应。他不但很快找到了结婚对象,还趁着当时席卷全国的“军人潮”,开始成为荧屏和台上的“红人”。甚至,他还被视为“生活评论家”,受邀参加各类生活类节目,介绍在关岛如何进行节约生活。说实话,我真有点大跌眼镜。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回国后的横井庄一都是个“名人”。他的那句“带着羞耻我回来了”甚至成为了当年的全国性流行语。触动我心的是,当他得知母亲去世后泪流满面的情景。这一刻,无数像他一样被战争卷入的日本人,身后的丧亲之痛又岂是眼泪可抹掉的。是否可以发问,从战败的泥泞中回乡的日本老兵,以极其特别的方式过完一生,在日本唤起极其特殊的反应,这到底是一种“重生”,还是一种别样的“绝境”呢?(2024年10月18日写于千叶丰乐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