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外出乘坐合肥市509路公交车往返一趟,回来后我投诉它:车载电视里广告声音太大太吵,全程哇哇哇,让人吃不消;昨天乘坐地铁,发现合肥地铁五号线报站话语有了调整,顺带加了广告(如:某某商家提醒您某某站到了,联系电话87654321),也同样存在音量巨大的问题,让人受不了。上课时,我与弟子说到“身边值得思考的变化”,竟然有十多位同学都提到合肥公交、地铁里“广告声音大”。“老师,车上多媒体很多很多天N遍重复播放全面健身跳舞,那声音震耳朵不说,那音乐根本不是音乐,难听得每次等下车时都想吐。”一位初中女生如此说——应验了那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东京是国际化大都市,人口密度,人口规模,机动车保有量与我们国内许多城市比,都让我们咂舌——但是,我们在东京期间,没有听到一声汽车喇叭声。地铁、电车上,异常拥挤,但除了报站,就是“这里乘车静悄悄”;乘坐出租车,车载电台在休息“没提供免费服务”。乘坐新干线从京都到东京,车厢内非常安静;在镰仓乘坐江之岛电车,往返均座无虚席,人们或坐或站都安安静静,耳边只有车轮轧过轨道及转弯时的叮叮咚咚、吱吱嘎嘎……
中亚及高加索地区,我们第一站到的吉尔吉斯斯坦。来到比什凯克,楼房落水管、路边公交站、路口交通信号灯柱杆、街旁高大建筑门窗不少油漆已现斑驳,基础设施略显陈旧。街道不宽、车辆不少,见好几处街道在修在建在扩,但是,无论是酒店还是超市、教堂里还是马路边、饭馆内还是广场上、停车场还是政府机关或街心公园,没见到行色匆匆的赶路人,更没见到横冲直撞的人,也偶见摩托车驰过——那儿的人们很安适,一切安安静静的,商铺与摊贩的主人只看过往行人来来去去,没有吆喝没有电喇叭“单曲循环的叫卖声”。我们甚至怀疑“这座城市里的人是不是都在沉睡,还没苏醒?”
回头想想:在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几国,我们住的所有宾馆、酒店都很安静,所去咖啡馆、超市、饭店、银行、便利店、游泳馆、甜品店都是安安静静的,即便有背景音乐在播放,音量也很小,似有若无的、不打扰人;至于我们去的大学、机关、教堂、博物馆、神学院……无一例外,没有吵闹更不会有喧嚣——安静是他们的主旋律。甚至卡塔尔多哈的哈马德国际机场,那么多人,真没听到吵闹没听到大动静。让人羞赧的是:在多哈飞北京的航班登记口,国人多了,感到亲切的面孔多了,熟悉的“吵闹声”也来了。
外国人(这里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安静程度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这现象背后有哪些原因?引我们父女讨论一番。
文化背景不同:不同文化对在公共场合的言谈举止有不同规范。一些文化可能更强调公共场合保持安静,尊重他人私人空间和宁静,而另一些文化则可能更开放和喧闹。一些东亚国家如日本和韩国,文化中有较强的“不给他人添麻烦”观念。
社会规范不同:某些社会,大声喧哗被视为不礼貌或粗鲁,受到谴责。这种社会规范的存在促使人们更加注意自己的声音大小,避免打扰他人。
教育体系差异:教育体系会影响人们言谈举止。在一些国家,学校和教育机构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礼貌自律,教导他们在不同场合下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这有助于全社会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习惯的形成。
具体环境有别:人们在不同环境下表现有所不同。如,在图书馆、博物馆等需保持安静的场所,通常会自觉降低声音,以免打扰他人。而在一些娱乐或庆祝活动中,人们可能会更放松和喧闹一些。
人们的言谈举止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还涉及到个人性格、教育经历、生活阅历、身心健康等多方面。评价不同国家或地区人们的安静程度时,我们应保持客观及全面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