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每当学校举办运动会或“远足”之前,不少孩子都会挂上个“扫晴娘”,祈祷天气晴朗。梅雨季节所至,雨水下个不停时,也会有人挂上一个,心里祈祷晴天快快到来。除了这个千家万户都不陌生的小玩偶,同名的童谣《扫晴娘》也脍炙人口。
《扫晴娘》是长野县池田町的文人浅原六朗所作,这是他文学生涯里的唯一一个童谣作品。作为跨越大正和昭和时代的新兴文学代表,面向儿童受众群体的这首童谣的知名度最高。这首童谣创作发表于1921年,其后浅原六朗在童谣方面也再无作为。比起其他作品,似乎作为“独苗”的童谣更能激起浅原六朗的文学讨论和价值研究。
“扫晴娘”不是日本的首创,据传源自中国,大约在平安时代传入。中国的“扫晴娘”和日本的形象有所不同,而是拿着扫帚的女子。相传,古时雨水不断成灾,天上传出声音,要求人间供奉美丽的姑娘,否则将大雨淹城。为救百姓于水灾之中,少女不惜牺牲自己,她升天时,天空仿佛就像用扫帚扫过一般晴朗。为纪念生前喜爱和擅长做折纸手工的少女,后来的女子们纷纷制作“扫晴娘”挂在屋下。
日本的版本则颇有意思。虽然翻译成“扫晴娘”,日语中用的却是不折不扣的“和尚”一词,即日本汉字“坊主”。少女变和尚,故事大有不同。在日本,僧侣多为祈求天气变化之人。古时,大雨连日,有一因祈祷止雨而有名的僧人特来念经施法,却未能成功。当政者一怒之下,将其砍头,并把他的脑袋用白布包裹后吊了起来,第二天竟然天晴了。这便是日式“扫晴娘”的来历。
看过日本的“扫晴娘”玩偶的人都知道,她的形象的确很贴近这样的传说。再进一步讲,看着还真有点怪异,甚至有点细思极恐。其实,浅原六朗的《扫晴娘》正是这样的“写实”。今天流行日本社会的童谣歌词,已经被删掉了不少内容。特别是原来的第三段是这样写的:“如果还在阴雨哭泣,就把你的脑袋砍掉。”作为童谣,这样的歌词不可谓不惊悚。无论从字面意思上,还是视觉冲击上,或许都不太符合儿童的受众性质,有着很强的“违和感”。对此,浅原六朗的朋友曾问过作者本人为何特意创作这样的歌词。他答道:摘掉蜻蜓的脑袋,掐掉蝉的翅膀,“虐玩”青蛙,这是孩童常有的事。这样的歌词并没什么大不了。学者们认为,与其说是浅原六朗的“童谣感”特别,不如说是那时候的社会价值和主流认知大不同。在浅原六朗的眼中,做一些出格的“残酷”的事,是孩童的本性潜在。带点“血腥”的童谣,没有什么不妥。
但是,我却认为,在这背后,浅原六朗的幼年生活也深刻地折射在其中。以直白和露骨的文字来进行文学表达的浅原六朗,比任何人都更盼望晴朗。这种渴望,种在他的内心。对于作者来说,自己的幼年时期带着无以言表的忧伤和孤寂。早在他5岁的时候,父母经营的造酒作坊就以失败告终,懵懵懂懂之中离开家乡投奔伯母。一直到13岁,浅原六朗都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和周围家中的其他兄弟也关系淡薄,时常伴随着一种哀愁,缺少一些温情和热闹。这样的生活背景,对浅原六朗的文学创作有着直接的内在影响。评论家们认为,他以故乡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大多漂浮着淡淡的惆怅,有朴素,有方言自带的柔软,还有无以言表的冷清。《扫晴娘》,不也正是时常挂在他窗前的童年吗?
“扫晴娘”里,文字用词是冷淡甚至是冰冷的,但从浅原六朗比较硬朗的性情来看,这并不是一种阴暗,而是要表达祈愿之强烈。写那些曾经流逝但又若隐若现的童年,或许就是作者深埋在《扫晴娘》里的秘密。(2024年10月28日写于东京乐丰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