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只有两个字的日本人,少之又少,有时候又颇有点像中国网友调侃新闻消息那样,是“字少事多”。说到这里,我首先想起来的是日本第一位平民首相原敬。
在原敬登上历史和政治舞台之前,日本的内阁成员都来自于旧时期诸如萨摩藩、长州藩的大人物。换句话说,都是出自贵族阶级,人人身上自带爵位的光环。而原敬内阁则是日本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党内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论出处,由国民选举产生的执政阶层。和民众的亲近,也造就了更多接地气的故事。
原敬,生于盛冈藩的上级武士之家,比起9岁丧父,增加原敬命运中苦难分量的是家乡所在的盛冈藩作为最后的“贼军”,在戊辰战争中投降了。历史长河之中,个体只是一朵随波逐流的浪花,彼时的原敬也不例外。不仅如此,在好不容易考取的司法省法学校因宿舍伙食而与校方对立之后的开除,也让原敬的青年时光更多是曲折和不堪。但靠着坚毅和不服输的精神,原敬也在沉浮多变的世道之中逐渐开启不一样的人生篇章。
除了勤奋能干,“有思想”是原敬最大的立身之本。在转战新闻界期间,原敬写出过《政体变更论》、《勤王之说》、《露西亚国势论》等一系列时评研究文章,展现了很强的时代敏感度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学者们也普遍认为,这些文章可被视为他整个生涯关于政治的思想缩略图。
如果说其比较重要的工作履历地是中国、法国,那么他从政的“贵人”则非伊藤博文莫属。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政治学家清水唯一朗在其著作《原敬<平民宰相>的虚像和实像》(中公新书,2021年9月第一版)中,描述了原敬对伊藤博文高超的政治视野和谈判水平的钦佩,直接案例便是1885年李鸿章在天津初次见到代表日本政府来华谈判的伊藤博文。众所周知,向总理衙门提言“大约十年之内,日本富强必有可观,此中土之远患,而非目前之近忧”的李鸿章,和预言彼时的大清国能够富强只是“空言”的伊藤博文,在十年后的下关签下了中国历史无法忘记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另一方面,被派遣至天津工作的原敬,因就中法战争提供了诸多重要信息和观点,其能力也被伊藤博文所赏识。
在政治职场上的几次沉浮之后,原敬也在甲午战争结束后的次月,当上了外务次官。但因和后来的外务大臣大隈重信不合,便又辞职离圈。常言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离开政坛应邀担任大阪每日新闻社的总编辑后,原敬一边当着工作的“拼命三郎”,一边不忘伺机回归政界,与高层保持着密切往来。1918年,原敬登上首相宝座。历史上的盛冈是“朝敌”,如今却诞生了首相,这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因此,家乡为原敬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也就是从原敬时代开始,“平民”一词开始成为流行用语,“平民食堂”、“平民酒馆”的概念开始推广。或许,这就是另外一种“明星效应”吧。日本思想评论家新渡户稻之助认为,原敬让日本从阶级道德时代进入到了国民道德时代。
1921年11月,原敬在东京车站遇刺身亡,原因被解读为作为凶手的车站工作人员与其政治政策和理念有冲突与不满,令人十分唏嘘。遭遇“暗杀”的日本首相,原敬只是其中之一。安倍晋三遭遇的不测,也总是会让外界联想起包括原敬在内那些因突然的凶袭事件丧命的日本政治家。相比之下,从民意根基深厚的平民首相到被一介普通市民刺伤身亡,给日本社会留下的更多是对政治运营本身的深思。
在我看来,原敬的人物像比起“政治家”更加丰满些。他也是一个“嗜书如命”之人。资料记载,他在巴黎的公馆工作时,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而是聘请家庭教师以“充电”为乐,如饥似渴学习语言、法律、经济、数学等。读书也成为他从政和在报社经营管理时闲暇时光唯一的“消遣”方式。据说,在他超过1万册的藏书里,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己的批注。
此外,对于近代中国而言,原敬也是一个重要的存在。几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停火同一时期成立的原敬内阁,决定回归国际协调政策,对中国采取不干涉政策。这背后的政治掂量和中日风云,也是中国人必看原敬这个历史人物之所在。(2024年12月6日写于日本京都祗园水晶酒店205房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