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习近平主席与石破茂首相利用国际会议场合举行的首脑会晤,一致确认推进全面战略互惠合作伙伴关系,中日关系终于迎来改善向好的发展态势。当前中日关系取得的进展固然与石破本人重视近邻外交的政治理念息息相关,也与即将上任的特朗普总统可能给中美日三边关系带来不确定性不无关联。深化新时代中日关系发展宜从谋求“共情”、实现“共存”及力争“共创”三方面入手,形成从官方到民间的“自上而下”与基于民间助推官方有所作为的“自下而上”的联动效应,中日关系的深入发展才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波动而行稳致远。
第一,谋求“共情”主动进行“换位思考”乃是发展两国关系的关键所在。外交的真谛所在乃是双方尊重对方的立场和观点,通过谈判和妥协各自作出让步,进而寻求两国利益的最大化,中日关系的有序发展也不例外。岸田内阁执政时期,由于其一味迎合安倍派右翼势力而给中日关系造成消极影响,尤其是日本罔顾国际海洋法的约束而将核废水排污入海,正是日本以本国利益为中心,而缺少与他国实现“共情”的负面案例。石破首相上台执政后,中日两国高层级会谈机制逐步激活,针对中国宣布单方面对日免签的友好举措,日本也随之作出面向中国民众放宽签证的积极因应,这种“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良性互动,必将给中日关系发展注入动能和活力,也是双方实现“共情”而付诸行动抉择的友善之举。
第二,实现“共存”为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美国强推的印太战略具有鲜明的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和阵营对抗的“零和博弈”色彩,石破首相在竞选总裁期间所提出的“亚洲版北约”设想,由于未能赢得美国和东南亚诸多国家的响应而不得不偃旗息鼓,充分凸显出作为国际秩序格局重要行为体的东盟成员国不情愿在中美两国之间“选边站队”的真实意图。在当前国际秩序格局转型激烈动荡的时代背景下,避免亚太地区“生战生乱”和走向“共亡”之路,无疑是所在域内各国迫在眉睫予以竭力解决的险重难题。中日两国作为亚太地区无法搬走的“邻居”,理应在形塑亚太地区的地区认同和文化认同上“同频共振”、携手前行。特别是日本不应被动地绑在美国“战车”上与其印太战略亦步亦趋。中日两国应在实现亚太地区的“共存”上凝聚共识、蓄积力量,而不是走上竞争对抗的危险道路。
第三,力争“共创”从多维度推动中日关系全方位均衡发展。“共创”一词是“共同创造”的缩略语,最初是2017年二阶俊博访问中国时提出的,目前已是描述中日关系在行动层面不懈努力“动起来”的热门词汇。“共创”中日两国的美好未来,亟待需要动员各阶层从官方到民间的广泛参与、身体力行地付诸实践,才能取得骄人业绩。近期,中日两国高层领导人共同讨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在经验分享、技术合作及智慧共担等方面携手努力达成共识,正是两国携手应对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的有益尝试。实际上,中日两国在气候变化、节能环保、康养旅游、文化交流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发展前景。唯有中日两国携起手来,才会消弭日本各界在面对特朗普新政权时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助推日本从既往的一味“对美追随”路线走上“中美平衡”的稳健发展之路。(作者系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