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日本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窗口
【时事评论】中国比亚迪崛起与日本车企困境
 来源:日本华侨报  发布时间:1/14/2025 10:17:00 AM
 

随着2024年日历翻过最后一页,日本汽车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数据也尘埃落定,透露出一种不言而喻的沉重。本田,这个曾经在中国市场叱咤风云的日本品牌,2024年的销量仅为85万2269辆,比2023年骤减了30.9%,九年来首次跌破百万大关。这一数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日系车企在中国市场面临的严峻挑战。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以比亚迪(BYD)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势力的迅猛崛起。

比亚迪,这个从电池制造起家的企业,如今已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独占鳌头。2024年,其国内乘用车销量高达383万辆,是2019年的8.5倍之多。相比之下,本田与日产两家日系车企在中国的合计销量,竟不及比亚迪的一半。这一数据对比,无疑是对日系车企在中国市场地位的一次强烈震撼。

 

日系车企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过去三年,本田、日产、丰田这三家日系汽车巨头在中国的销量连年下滑,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坎。尤其是本田和日产,2024年的合计销量仅为154万8900辆,与2019年的310万辆峰值相比,缩水了一半。这种断崖式的下滑,让人不禁要问:日系车,究竟怎么了?

答案,或许就藏在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之中。中国市场上,纯电动汽车(EV)等新能源车的需求如日中天,而日系车企在这一领域的投放却显得滞后。走进日产与东风汽车的合资品牌“东风日产”的专卖店,销售人员首先推荐的,竟是东风汽车集团打造的EV品牌“eπ”的SUV,而非日产自家的EV产品。这一幕,生动地反映了日系车企在新能源产品线上的捉襟见肘。

价格竞争,更是日系车企难以承受之重。中国比亚迪通过自产车载电池,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在广泛价位上销售多种车型。2024年初,中国比亚迪更是暗示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将低于汽油车,开始对多个车型实施降价。这一举措,无疑是对日系车企的致命一击。为了应对价格竞争,日系车企也不得不降低汽油车的价格,导致销量减少与价格下跌同时发生,中国业务的盈利状况持续恶化。

面对这一困境,本田和日产开始采取收缩战略。本田关闭了位于武汉和广州的工厂,日产也关闭了常州的一家工厂,并宣布裁员9000人,全球产能减少20%。这些举措,虽然痛苦,却也是日系车企在中国市场寻求生存的一种无奈选择。

然而,收缩并非长久之计。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份额已达到汽车总量的四成,向电动汽车的转型已告一段落,技术焦点逐渐转向使用人工智能(AI)的自动驾驶等领域。比亚迪计划在2025年销售的六成新车上配备高速公路行驶时的驾驶辅助功能,这一举措无疑将进一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日系车企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加快在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步伐。本田与华为等企业在显示屏方面进行合作,日产则计划与北京初速度科技(Momenta)就新能源轿车“N7”展开合作。然而,考虑到本田和日产与各自合资的中国企业之间的关系,经营整合的障碍远比日本和美国市场要大。预计两家企业在中国的合作将需要时间,2025年,它们仍需各自单独找出应对的措施。

日系车企在中国市场的沉浮,是新能源汽车浪潮下的一次深刻洗礼。它们曾经辉煌过,但如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能否在这场变革中重新站起来,取决于它们能否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加速新能源产品的投放,以及在自动驾驶等新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未来,日系车企在中国市场的走向,值得人们持续关注。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