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人民日报海外版》授权刊登
 
 
 
  打印 关闭窗口
追寻国画艺术真谛的隐者
作者:张虎生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时间:5/9/2014 8:48:24 PM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5月09日   第 16 版)

钟育淳作品

钟育淳作品

蛰居香港经年的钟育淳先生,半个多世纪以来谨遵恩师潘天寿不为功利所累、“甘走寂寞之道”的教诲,在虔敬地以大自然为师扩展胸襟、触发灵感的同时,净心静志地伏案求索中国画民族性的真谛。画界同行称道他是“择善固执的隐者”,而邻里街坊则议论博学少语、笔耕不辍的他是“热茶壶样的肚大口小的画痴”。对于来自各方的评说,敦厚和善的他总是淡定地报之一笑。

以学养画

细读钟育淳先生以花鸟题材为主打的积案盈箱的画作,不单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纵情寄兴、雄深雅健的书卷韵味,还能真切触摸到国人浓烈的文化情怀与民族精神。

学养是中国画的根基,唯其博学多识、博观约取,方能厚积薄发。学养更是中国画的魂魄,唯其质坚气浩、兼容并蓄,方能彰显炎黄子孙的秉赋、风骨和追求。正因如此,“以学养画”、“强其骨”,既是潘天寿等大师再三再四的殷殷叮咛,也是钟老矢志不渝践行的准则。

观其画作,无论是田园风光,还是飞禽花卉,之所以寓儒雅于浑厚,含神韵于清朗,皆学养深醇使然。直幅《无瑕》或许是先生的得意之作。画面下方浓密绿叶丛中悠然伸展出几株交错相依的花葶之上,晶莹洁白的马蹄莲含苞待放。清新大气的构图、浓淡相宜的色调、俏丽典雅的花姿,让陶醉在真善美画境中的观赏者不能不去玩味、领悟其中的蕴藉和哲理。这便是国画艺术的奥妙与魅力所在。钟先生特地在画的上方题跋中写道:“学养愈富,画之艺术语言愈深厚,其造诣方必更博大精深。”

画家的另一幅作品似更能直抒“以学养画”、“强其骨”的心志。他匠心独运地将熹微晨曦中的柔藤、碧叶、喇叭花巧妙地组合为一体,在滴露的叶片滋润下,舒张开来的喇叭花犹如催早的晨号,而绕篱藤蔓则像婀娜少女翩翩起舞。题跋中“春花精神是吾师”七字一语破的地点明鲜活物象昭示的深邃意旨,呼唤着砥砺奋发的民族精神。

求变精神

在坚守中国文化优秀传统、追寻国画艺术真谛的漫长苦旅中,钟育淳先生“师古不泥古”的“求变精神”尤其令人感佩。他认为创造性和求变精神,是我国历代有成就画人毕生的探索和追求;透彻地悟出清代名家石涛所讲“笔墨当随时代”、“凡事有经必有权”,强调的就是变通精神。

“求变”贯穿于先生从西子湖畔到香江之滨的整个创作生涯中。披览他各个时期的作品,无一不是纯纯正正打上鲜明“中国印”的“心画”。然而,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革以及画家艺术功力的提升,钟老的作品在立意、布局、意境、格趣、用笔乃至色调运用诸方面都在嬗变。悲秋大抵是文人诗画的古老题材,先生也曾画过题为《秋瑟瑟》的颇具观赏价值的作品,但总难跳出萧瑟悲凉的窠臼。而后来推出的《秋风群鹭斜阳里》新作,却一反此前的格调和意趣,迎风劲挺的芦苇荡里,羽毛斑斓的群鹭顾盼呜叫着游向芦荡深处,充溢着流走动感与盎然生气,传递着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

锲而不舍“求变”的钟老,还广采博纳工笔画的优长并做出交融互补的宝贵尝试。《共领人间第一香》即是例证,在泼墨挥洒的清泉与峭岩上,两只工笔描绘的玉鸟凝视着盛开的腊梅,画面恢宏,洒脱俊逸,写意中不失严谨,工笔中不失灵动,当属他求变创新的佳作。

画人的担当

难能可贵的是,主张并躬行国画艺术求变创新的钟老虽隐于繁华时尚、各种文化碰撞的大都会,却坦诚忠告:“艺术是精神产品,是人们精神食粮。在强调个性时,画人当承担社会责任。低俗作品之毒害性,绝不亚于三聚氰胺、塑化剂,毒害人之灵魂。”他还尖锐指出媚俗、杂乱、浮躁是当今艺术常见弊端,须力摒弃之。只有荡涤尘俗之气、消弭“浮烟涨墨”的喧嚣,中国画才能以独特风采巍然兀立于世界画林,才能更强有力地表达中国精神。善哉斯言,衷心祝愿钟育淳先生行健致远。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