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4年05月09日 第 16 版)
冈
陈澄波
一段尘封的往事,5个展览专题,中国美术馆三楼的全部展厅;20世纪初的中国对现代艺术的探索,85年后迟到的北京邂逅,133幅作品,构成了“南方艳阳——陈澄波艺术大展”的几个关键词。
今年适逢陈澄波诞辰120周年,由中国美术馆、财团法人陈澄波文化基金会、台南市文化局共同主办的陈澄波巡展的第二站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陈澄波各个时期的代表作133幅,其中包括由其家人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的8幅作品。这批一度封尘近半个世纪的画作在中国美术馆的首次集中亮相,全面展示了陈澄波的艺术创作,更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两岸文化艺术交流的一段珍贵史实。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介绍说,在20世纪中国美术的先贤群体中,台湾画家的突出代表陈澄波,受家学蒙养,自幼便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学习,1924年考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研习西画,艺术才华脱颖而出,在学期间就创作了以家乡风景为题材的《嘉义街外》、《夏日街景》等作品。1929年毕业后,陈澄波应聘任教于上海新华艺专和昌明艺校,并在江南一带写生创作。最为重要的是,他曾参与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具有先锋意识的“决澜社”活动,投身艺术革新的热潮。1933年他回到家乡,在以绘画为职业的同时,也课徒授业,推动美术教育,参与发起台湾最大的民间美术团体——台阳美术协会。“正是他跨越海峡在大陆和台湾从事美术创作、教育和社会活动的艺术经历,留下了许多值得今天两岸共同研究的历史,也使他的名字嵌印在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美术史册之中。”
台湾台南成功大学美术史教授萧琼瑞说,陈澄波1929年曾计划来北京,但因患病未能成行,“如今的展览,圆了陈澄波85年的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