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本报专栏作家
 
 
 
  打印 关闭窗口
我为什么要出《知日》日语文摘版
作者:毛丹青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网  发布时间:7/17/2015 12:49:57 PM
 

2011年1月,《知日》在北京创刊,当时无论是主编苏静,还是作为主笔的我,我们谁也没想过出日文版,道理很简单,由中国人所描述的今天的日本怎么会有日本读者看呢?纵观日本的出版业,有关中国的书籍始终处于相当矛盾的状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当中国的改革开放刚起步时,日本就出版过多卷本当代中国文学的作品,气势很大,看上去有很多日本读者希望了解新生的中国。不过,时隔30年,眼下的日本出版界对中国文学的翻译介绍明显淡漠,除个别小说偶有出版之外,有关中国大部分的书籍全都被“政治军事经济”所一一取代,日本读者已很难看到当代中国人的普通生活。

相比之下,我每次回国看到书店里都有大批日本当代文学的翻译书籍上架,甚觉求知欲如此旺盛是一件好事,至少比一无所知要好!《知日》的应运而生也是基于旺盛的求知欲的存在。

一直到《知日•猫》特辑于2012年上海书展亮相时,我感到了这套杂志书的潜在影响力。当时,苏静跟我一起在签名会上为热心的读者签名,很多人一手拿书,一手拿张纸条,纸条上写了各种名字,包括“树根”、“巴塞罗那”、“石头”等等,而且让我们写上这些名字后再签名,等到签名会快结束时,我才知道这些名字原来都是猫的名字,读者们是为了自己的猫才买了《知日•猫》特辑。这个现场体验至今都让我感动,因为在这一特辑上我写了家猫阿熊,还刊登了妻子在阳台上为我与它拍的照片,用拟人的写法表达了它对我们的深情,但不幸的是阿熊于2014年12月19日病逝了。

《知日》的连续出版让我确认了中国读者的求知欲的存在,这就像把“知日”竖起来读一样,“知日”就是“智”,了解日本是为了丰富我们的智慧。《知日》特辑波及很多方面,其中包括日本禅、礼仪、武士道、设计力、推理小说、写真等等,其关注点始终放在了当代日本文化这一板块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的普通生活。

《知日》出版后迎来了第三年,2013年秋天,东京申奥成功,日本媒体为之欢呼,号称这是走出长期经济低迷隧道的瞬间,同时一句流行语一夜之间走红,即“OMOTENASHI”,中文译为“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这句话是日本人气女主播泷川雅美在国际奥委会第125次全会上作为东京申奥大使用手势一字一句表达出来的。在这之后没过多久,赞美日本的书籍逐渐增多,书店甚至还专设了柜台平摆了类似《日本为什么世界人气最高》、《住了欧洲,9胜1败日本胜出》等等,煽情的书名比比皆是,尤其是那句OMOTENASHI更变成了电视娱乐节目的热点,连搞笑的艺人也以此为梗。常年生活在日本,这样的情景让我觉得怪异。

日本人的美德OMOTENASHI常常是不说出口的。不语的美德才是OMOTENASHI,哪儿有非把这句话用手势一个个表达出来的道理呢?于是,我想到了中国的《知日》,这本以平常心安安静静地坚持出版的杂志书,表达了一部分中国人如何看待日本,不喧不媚不卑不亢,在看待对方的同时,为的是增加自己的见识,扩展个人的视野,始终把关注点集中到一般的生活与文化之中,别无深意。

日本出版业也许缺少了平常心,要么自虐要么自嘲,要么自我陶醉,以《知日》为例,对日本读者来说,我觉得这是一个进口而来的中国人的态度,视野不仅是外部的,而且也是我为什么要出《知日》日语文摘版的最终意图。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