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总编辑 蒋 丰
在中日关系漫长曲折的路程里,出现过不少的“人物”。比如有位日本战前的“右翼老大”,晚年成为著名的日中友好活动家。他就是受到邓小平接见时,被邓小平称为“近百年来中日关系见证人”的笹川良一。笹川良一逝世后,其子笹川阳平继承父业,延续友好,全力推动对中国西部开发,边远地区扶贫,环境保护,安全领域合作等。10多年前,记者在东京参加过笹川阳平与在日中国记者的午餐会。当他谈到中国时意气风发。2014年4月23日,当记者再次走进与日本首相官邸近在咫尺的日本财团总部,采访日本财团会长笹川阳平,发现他谈论中国时已相当地平静与缓和,语气中更多的是理解。或许,中日关系也在经历着一个从激扬到平缓的进化过程吧。
向中国寄赠300多万册图书
《日本新华侨报》:我了解到,从2009年开始,日本财团把大量的日本书籍翻译成中文出版后寄赠给中国的各大院校,同时还出资支援各项研究活动。你将日本书籍翻译、寄赠给中国的目的是什么?这项事业会一直坚持下去吗?
笹川阳平:翻译、出版书籍,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书籍是可以留传千年、万年的。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向中国寄赠书籍,要胜过政府日元贷款(ODA)的。
无论是从历史来看,还是从未来考虑,日本和中国都是无法分开的。尽管现在日中两国的国家之间、政治家之间出现了一些敏感的争执问题,但这些问题不是只在日本和中国才出现的。世界上许多大国、邻国都会出现争执问题的。
正因为这样,才需要日中两国民间为增进相互理解而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也是出于希望中国人能够更多地了解日本的这个原因,才协助了这项规模庞大的翻译、出版事业。
到目前为止,我们给中国的各所大学共寄赠了300多万册书籍,有的大学还建立了藏书30万册的“笹川图书馆”。今后,这项事业还会继续下去。我希望中国无论是正在学习日语的学生,还是不会日语也没有来过日本的学生,都能看到这些被翻译成为中文的日本书籍。掌握两国未来的年轻人的相互了解,对日中友好非常重要。当然,这300多万册书籍和中国的人口相比,还是太少了。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
年轻人要多了解外国的事情
《日本新华侨报》:你一年里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海外活动,越南、柬埔寨、挪威、马来西亚、埃塞俄比亚、丹麦、俄罗斯、芬兰、秘鲁、乌克兰等国家,都给你颁发过奖章和勋位。你在自身的博客和演讲中,也频繁地提到“国际人”。那么,你是如何看待日本人的国际感的?
笹川阳平:如今,日本人中有2成左右,也就是2000万人每年都要去海外旅行。无论去哪个国家,他们都要想办法保护自己,注意有没有小偷,要顾虑的问题有很多,有些地方的水不能喝,有些地方的食物不能吃等等,就是住酒店,也不能完全放心,要在房间里锁上门后插上门栓才可以。这些日本人绕地球转了很多个国家后,发现还是日本最为安全和安心,食物和水随时随地都可以食用,这才知道日本是最好的国家。
但是,也正因为这样,现在日本的年轻人都不大愿意出去看世界。这就构成一个问题。现在的时代,已经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年轻人需要多了解外国的事情。说实话,日本人本来就不擅长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交流,平时和外国人接触的也少,缺乏一种国际感。
全球很多国家都是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在一个国家里就有多文化的交流。比如说缅甸,一个国家就有130个民族。那里的人们,几乎每天都要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交流。这就更需要感受性强的年轻人去国外学习。
军人才是最厌恶战争的人
《日本新华侨报》:笹川日中友好基金是中日民间最大的基金,为促进两国间人才培养、人员往来做了很大贡献。特别是它还促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日本自卫队的交流。眼下,日媒报道称,日中两国的政府间交流已经出现了空白。你主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日本自卫队的交流是否还在进行?
笹川阳平: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日本自卫队的交流活动,就是在即便日中两国在政治上出现摩擦,也要坚持交流的前提下开始的。即使是在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的那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派团访日了。即便是在中国潜水艇进入日本领海的那年,日本自卫队前往中国交流了,双方都为此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
这期间,还有过这样一个小插曲。一位前来日本交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说:“在来日本之前,以为日本军校里教的都是如何走军国主义道路的内容,以为日本街头会都是身穿军装的自卫队军人。来到日本后才知道,日本街上既没有军人,军校里也不教授军国主义。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这位军官回国后,对女儿说:“真实的日本,和我们知道的不一样,爸爸送你去日本留学,多了解一些吧。”结果,她女儿生气地说:“爸爸你怎么去了日本一个星期,就变成‘亲日家’了?我可不去啊!”
其实,在日本自卫队里,也有很多人没有去过中国,他们不了解中国已经发展得如此富饶。通常说来,人们以为喜欢战争的人才会加入军队,但事实不是这样。军人,才是最讨厌战争的人。因为一旦发生战争,首先被夺去的就是他们的生命。
中国人民解放军与日本自卫队的交流活动,在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都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很遗憾,由于岛屿问题等等原因,目前这个交流活动被迫延期了。
我认为,越是这样的时刻,越应该坚持交流才行,而且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我希望这项活动还能够重新开展。
“政冷经热”未必是坏事
《日本新华侨报》: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眼下,中日关系又降到了自1972年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谷。为此,两国媒体都有声音认为,2014年,或许还会爆发一场中日甲午战争。对于这种说法,你怎么看?
笹川阳平:这是不可能的。日中两国间不可能发生战争。一旦发生战争,两国都会完蛋,不可能有一方胜而一方败的局面出现。21世纪,不可以发生让热爱和平的百姓受到伤害的事情。
此前,日中恢复邦交正常化40周年纪念活动被取消,让我感到非常遗憾。这种纪念活动应该和两国政治上的紧张区分开来的。我不赞成政治上稍微变风向,民间交流就跟着全部中止的做法。
我常常听到“政冷经热不好”的说法。他们认为中日两国不应该出现经济上紧密合作,但政治关系不好的状况。我则认为,“政冷经热”未必是一件坏事。日中两国如果能够出现并不顾忌政治因素,民间经济紧密合作的状况,就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不需要政治家的社会才是最好的社会。
日本没有垄断缅甸的意思
《日本新华侨报》:你担任着促进缅甸国民和解的日本政府代表,同时还是日本提高缅甸少数民族福祉大使。近年来,中日两国都积极在缅甸开展投资。日媒报道称,这是日中两国在缅甸开始了竞争。对此,你怎么看?
笹川阳平:在缅甸投资的不仅仅是日本和中国,还有韩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不能单纯地把缅甸看成是中国的投资范围,当然也不仅仅是日本的投资范围。
现在,日本计划在缅甸建造的工业团地,也正在诚邀中国等国家的工厂进驻,完全没有要垄断的意思。无论是哪国投资,最重要的,都是要能提高缅甸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在缅甸的投资、交流历史较长,缅甸还有不少能够直接使用汉语和人民币的地方。所以中国实在没有必要担心日本的“竞争”。
建议政治家行程财产全公开
《日本新华侨报》:你不仅在博客上公开自身的想法,还公开每天的个人行程和财产。恐怕世界上还没有一位企业家、文化人或是政治家,能做到像你这样透明化的。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笹川阳平:作为如此庞大的财团的负责人,我必须肩负起“透明性”和“对外说明”这两个责任。
我的想法是,比起在口头上强调人不会贪污受贿,用实际行动来以身作则更有效。所以,我把个人信息在博客上公开7年多了,目前,日本社会还没有哪个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愿意模仿我这么做。
日本和中国就像是一对夫妻
《日本新华侨报》:你及你父亲都和中国历代领导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邓小平先生也留下了很多佳话、逸话。在目前的情况下,你认为日本应该如何同中国交往呢?
笹川阳平:直到胡锦涛先生那一届,我都和中国领导人保持着往来,和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也都会过面。近年来,我开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和中国民间、中国年轻人的交流上。
我在南京大学做演讲时也说过,日本和中国有着数千年的交流史,这其中有过2到3次关系紧张的时候。中国的元朝曾袭击过日本,日本也曾给中国人民造成过很大的伤害。后来,中国强调日中关系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我认为真正要“为鉴”的历史,不能仅仅限于近现代。
在世界史上,邻国与邻国的关系往往是吞灭与被吞灭的关系,能像中国和日本这样友好的邻国关系,几乎是不存在的。日本从中国学习到语言、佛教文化,并且在儒教的影响下,建立了近代国家。中国也从日本进口了很多和制汉语,比如“近代国家”、“共产党”等约1400多个词语。在搞改革开放时,中国也向日本学习了行政系统和企业模式,同时日本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最新技术和高额的日元政府贷款(ODA)。
因此,即便有一些紧张的时期,也不应该过于在意,光说意见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也不能走向未来的。就是夫妇之间,也有相亲相爱的时候,和发生摩擦的时候。日本和中国,不就像是一对夫妇吗。
在闹别扭的时候,最不应该的,就是借机发展民族主义和爱国运动。民族主义高涨的国家,最终都将走向灭亡,无论哪个国家都一样。所以,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都要注意。
我曾对中国南京大学的学生说:“今后,日本和中国还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摩擦,希望你们到时候能想起我说过的这番话,日中两国是夫妇关系,夫妇之间会吵架,也会和好。不要做出过激的反应。”
编后记:采访结束,当记者按照惯例,请笹川阳平先生为《日本新华侨报》题字时,他写下了“忍耐”与“热情”这两个词,并且语重心长地说:“日中关系,最需要的,就是忍耐与热情。”
(摄影:本报记者 张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