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总编辑 蒋丰
1996年,一名意气风发的14岁日本少年,因为一次失败的脑肿瘤手术无法站立,开始了不幸的轮椅生活。行动不便的他通过刚刚兴起的互联网畅游世界,也从此打开了上帝留给他的另一扇窗。
自助者天助。这名15岁的少年创建公司“克拉在线”,成为日本历史上最年轻的企业总裁。与此同时,这位“轮椅总裁”也奇迹般地恢复了运动神经机能,以其异于常人的经历,开始了无异于常人的生活。
2013年4月26日,记者对“克拉在线”总裁家本贤太郎进行专访。他说,“我要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在日中两国年轻人里培养出更多的IT人才,让他们共同创造互联网世界的未来。”
十多年前预见互联网改变世界
日本新华侨报:你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轮椅生活,在克服很多困难后,创建了自己的公司。你为什么会在康复后选择创业呢?
家本贤太郎:读初二那年,一次失败的脑肿瘤手术导致我无法行走。但因为有了网络这个世界,就算我在病床上躺着,也能一直和很多人保持联系。我主要是通过和年龄相仿的人互发邮件成为朋友的。现在我公司的副社长,就是我15岁时认识的朋友。网络把我和年龄相仿的朋友们联系在一起,至今依然保持着交流。
当时我就想,如果没有互联网,就这么一直躺在病床上或坐在轮椅上,会渐渐看不清人生方向。幸亏有了网络这个世界,让无法行走的我和世界上所有人联系起来。在离开轮椅后,我参加了很多体育活动又认识了不少朋友,我发现社会上需要网络的人很多。
为此,我决定要用网络来报恩。网络世界既然对我有这么大作用,对其他的人来说应该也一样。
我创业是在1997年,那时日本还没有普及互联网,虽然当年我没想到互联网的发展会如此神速,但我已经有了强烈的预感,今后,全世界都将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迟早会改变世界。
“安倍经济学”追求的是短期效益
日本新华侨报:我了解到,你祖父是日本著名的经济学者。你创业有受到过他的影响吗?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自执政后,推出了被称为“安倍经济学”的一系列政策。作为日本年轻的企业家,对于“安倍经济学”你是如何考虑的?
家本贤太郎:事实上,不仅我祖父是经济学者,我父亲也是经济学者。有意思的是,我祖父是研究美国经济的,我父亲是研究苏联经济的。虽然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式不同,但世界上所有的经济学者,都在挑战着一个事情——能否为人类做出贡献。虽然大家的研究道路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
从祖父和父亲身上,我学习到经济研究必须长期坚持才能有所成就。做生意也是一样。能否顺利发展绝不是短期可以看出来的,这需要通过长年的考察和探索。与客户的交往也是一样,需要长期的接触才能彼此了解。如果没有牢固的信任关系,合作也无法继续下去。所以我自创业后从不追求短期效益。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我的确是受到了祖父、父亲的影响。
安倍政权的一些经济政策非常短视,是在追求短期效益。这些政策就是不管今后能否稳定发展,先赚个100、200万日元再说。
我现在30多岁,以后至少要工作到65岁。也就是说,我们这代人至少还要和日本经济打30多年交道,而安倍这些政治家的年纪和我们不一样。“安倍经济学”会有什么效果不好说,但我在意的是日本经济更长远的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的不是短期效益,而是日本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进军中国市场不可轻言放弃
日本新华侨报:你的公司的目标是成为亚洲第一互联网服务平台,如今正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加快进军海外的步伐。你如何看待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发展状况?
家本贤太郎:不管是中国互联网市场,还是日本互联网市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虽然全世界都在使用互联网,但因文化和发展历程不同,互联网在各国也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特别快。而且发展方式很独特。我觉得这是日本应该学习的地方。
为了拓展中国市场,我现在基本是一个星期在东京,一个星期在北京。我们公司的业务不仅要在日本发展,更要在中国发展。2009年,我们开始为中国客户提供技术,后来又提供技术支持。2011年,我们在中国成立了有法人资格的公司,现在大约有20多名员工,大部分是20多岁的中国年轻人。
日本新华侨报:经常有在华日企反映,在经营方式上,中国和日本存在太多不同。对此,你有何感觉呢?
家本贤太郎:我们并没有把日本的做法原封不动地直接搬到中国去。有日本客户在中国使用互联网服务时反映,怎么有一些地方和日本不同,我们就告诉日本客户,中国互联网有哪些特点。同时告诉中国的合作伙伴,日本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这就相当于在做互联网界的“翻译”。如何让日中两国的互联网服务有效链接,是我们拼命考虑的课题,也是我们的信念。
其实,我们也曾有过很困惑的时期。2006年,我们在大连建立了事务所。大连是一个IT、软件也发展得很好的城市。大连事务所成立后,我们以为可以找到很多与互联网相关的商机,但事实并非如此。
由于对大连产业结构判断失误,我们一度产生了要放弃中国市场的想法。就像现在有些日本企业说要放弃中国市场时一样,把什么“很辛苦”、“中国不适合发展”等挂在嘴边上。但当我们正准备退出中国市场时,有中国职员跟我说,不要轻易放弃中国市场,多了解一些中国,再挑战一次吧。最后,我们打消了放弃的想法,重新出发,把新事务所转移到北京,终于顺利发展到现在。
中国员工的效率与责任感令人感动
日本新华侨报:进军中国市场这么多年,让你感触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家本贤太郎:中国员工的办事效率和责任感,经常令我非常感动。有一次,我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凑齐30个产品。我也知道这存在一定难度。但大家二话不说地马上行动,很快就凑齐了这个数目。
这种事要是发生在日本,日本的员工通常会说,“不好意思,这件事情今天一定是来不及了”,或者说“这个事情需要花时间来解决”。而中国员工就会回答,“好,我明白了。”然后立即展开行动,想出各种办法来按时完成任务。最后,看着中国员工们满头大汗地把需要的产品一件件找来,并且赶上了交货时间。我的心里啊,真是有着说不出的感激与感动。这也体现了我们之间的相互信赖。
虽然我们国家不同,但是为了客户和公司的利益,大家齐心协力办事的情景,真的让人非常感动。
我要为日中两国培养IT人才
日本新华侨报:我们都知道,推动中日两国青年进行文化交流,对于发展两国关系来说非常关键。有意见认为,智能手机及新型终端设备的普及,有望缩短两国距离,促进文化交流。你对此怎么看?你的公司今后在中国的发展计划是什么?
家本贤太郎:新型的电子产品让信息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以前,需要很长时间互通的流行文化,现在只要一、两个月时间就可以在两国年轻人中传播。通过这种联系,能够增强日中两国年轻人之间的共鸣,增进他们的了解。还有一个就是对于年轻的两国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共同施展才华的舞台变得更广阔,展示自己才能的方向也变多了。在一个快速的电子终端上,很多东西都可以快速联动起来。
今后,我们会长期在中国发展互联网事业。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如果不在中国年轻人当中重点培养互联网人才,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出现人才短缺。日本存在这个问题,中国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为此,我想和中国的大学等相关机构合作,一起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此外,中国的技术人员也需要有机会多累积一些经验,我想在这方面贡献一些自己的力量。比如,以考察、实习的方式,让他们到日本,与日本的技术人员加强交流,彼此学习等。
就整个世界的IT行业来说,技术人才都是远远不够的。而且,随着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今后将更需要技术人才。我愿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在日中两国年轻人中培养出这样一批人才,让他们共同创造互联网世界的未来。
(摄影:本报记者 张桐)